2025年8月19日,湖南科技大学耕地改造小队,踏上了湘潭市鹤岭镇双丰村的土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实地回访这片曾因锰矿开采而“受伤”的土地,检验其历经治理后的恢复成效。
在双丰村书记的引领下,小队来到了废弃矿井的所在地。昔日机器轰鸣、矿渣遍地的景象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初显生机的田园。队员们仔细勘察着耕地的土质,观察着周边植被的重新萌发与生长状况,每一抹绿色都显得格外珍贵。

图 1 团队成员勘察土壤恢复情况时实地采样
“改变始于2017年矿井关闭之后。”村书记向小队介绍道。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双丰村开启了一场艰难的土壤“康复”之旅。其中关键一步,便是实施科学的种植结构调整——将过去易吸收重金属锰的水稻,改种为对锰耐受性更强的高粱、玉米等旱地作物。这种“以退为进”的生态疗法,有效阻断了污染链条,逐步降低了土壤中的锰含量。

图 2 双丰村村支书为团队成员介绍耕地情况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与持续治理,这片土地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土壤条件达标后,双丰村的种植结构已成功“回归”,重新种上了水稻。如今,村里可用农田已恢复至4000多亩,主要种植的是科技含量更高的低镉水稻品种,既确保了粮食安全,也守住了村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图 3 矿井周围耕地,植被生态图
双丰村的实践,为全国同类地区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湘潭样本”。它告诉我们,生态的伤口虽深,但凭借科学的规划、持续的努力和政策的护航,大地终能愈合,重焕生机。我们期待,双丰村的这片“丰”景能够持续巩固并不断拓展,让更多的“受伤”土地恢复活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道路上,绘就更多沃野千里、禾谷满仓的壮美画卷。
文案:曾杰阳、聂茂林
图片:尹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