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的夏风裹挟着柿子树的清香,漫过青瓦白墙的院落,将燥热轻轻拂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终南宿集·抱龙兴研”实践团队于7月10日走进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沿着笔直的上坡路穿行于民宿群落间,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院落里,探寻这座村庄在农文旅融合浪潮中的发展脉络。
(抱龙广场。陈思语 供图)
一院一景:青年眼中的多元民宿
推开“云裳花栖”的木门,现代设计与乡土元素的碰撞令人驻足。不同于传统乡村民宿的质朴风格,这里以利落的线条勾勒出现代格调,二十几间客房均以秦岭72峪命名,既蕴含地域文化特色,又融入现代生活便利——原木背景墙中嵌入的大屏电视、顶楼星空泡泡屋的观星设计,让“诗意栖居”有了具象表达。“这些家具都是用村里的老木料打磨而成的”,民宿管家介绍,温润的木色家具与庭院小径旁的潺潺溪水相映,使关中民居的魂魄从木梁雕花中自然流露。
沿村中主干道下行,“柿子树下·粤扬宴”的庭院里,百年柿树与另外两棵古树遥相呼应。“建房时特意保留了这三棵树,它们是村子的根。”民宿老板指着枝繁叶茂的树冠说。院中游鱼戏水、石桌石凳错落有致,商务风的客房设计与山水景观巧妙融合,既满足现代旅居需求,又不失自然野趣。
在“花见六合”的榻榻米房间,日式风情与院中花海形成立体画卷;“乡伴花见”的观景台则将城市与远山收进同一视野。这些散落在村间的民宿,如珍珠般被抱龙峪的文脉串联,既承载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田园意趣,又诠释着“近处的诗、远方的家”的现代民宿内涵。
(乡伴花见暮野花宿餐厅院内。陈思语 供图)
业态联动:从“民宿集群”到“乡村振兴”
清晨的微光中,抱龙村的民宿木门次第开启,标志着村庄开启了新的一天。自2019年首批民宿落地至今,抱龙村已具有28家民宿,以“山里讲故事,山外品生活”为定位,在保留乡土根脉的同时注入现代美学,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情感纽带。
“旺季时游客要提前半个月订房,淡季却常遇空房。”民宿经营者们坦言,受季节更迭、天气变化及峪口开放政策影响,客流量波动是普遍难题。为此,“柿子树下·粤扬宴”深耕特色餐饮,承接商务聚餐与小型会议;“云裳花栖”以应有尽有的设施拓展服务场景平抑客流波动。村支书说,民宿集群的兴起更带动了村庄第一产业的转型。在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介绍:“我们正以民宿为枢纽,整合樱桃、核桃、柿子等小杂果资源,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种一些新兴产品,打造我们的品牌。”游客在民宿体验中产生的消费需求,让民宿成为农产品展示销售的天然窗口——“柿子树下·粤扬宴”的餐桌上,本村的柿子成为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云裳花栖”的前台货架上,包装精美的礼盒内也都是来源于本村的原料。
“用短视频、直播带货拓展销路也在我们的计划之内”,村支书说,“现在村里的很多农产品还处于传统销售阶段,比如村民挎着篮子散卖,未来希望通过媒体平台增加村民的收入。”据了解,如今,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西安抱龙村的短视频很多,记录村庄风光的内容也已有不少。村支书谈到,“要是能多些村民卖樱桃、核桃、柿子的内容就更好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山里的好东西。”
守正创新:在探索中筑牢生态根基
“发展不能碰生态红线。”村支书在与实践团队交谈时强调,“抱龙村的民宿建设和农业发展始终以保护秦岭为前提,从村民建房到产业发展,村里的所作所为一直都严格依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污染的企业坚决不能在此兴办,并且也提倡民宿在生产的过程中也进行油污分离。”
“柿子树下·粤扬宴”不仅保留了百年古树,还围绕树木打造了生态景观带,通过科学的养护方式确保这一天然地标不受破坏;“云裳花栖”依地势错落而建,庭院内的植被多选用本地原生品种以减少生态干扰,同时推行“严禁明火”的安全管理规范,淡季时还会组织员工参与山间垃圾清理,其餐饮菜品更巧妙融入秦岭中药材等本土资源,让游客在品味美食中感受地域物产特色;“花见六合”在涝峪口设置的农场采用有机种植模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产出的蔬果既供应民宿餐饮,也成为游客体验农耕的好去处。
据了解,村内不少闲置农房被改造成民宿配套设施时,都坚持 “修旧如旧” 的原则,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材质,减少建筑垃圾产生。村民入职民宿担任管家、厨师后,也会接受系统的生态保护培训,比如如何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如何引导游客践行环保理念等。这些举措让生态保护理念渗透到村庄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实践团队合照。)
夕阳西下,抱龙峪的山影渐浓,民宿的灯光次第亮起。这座被秦岭环抱的村庄,正以民宿为笔,在农文旅融合的画卷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经过这次跳出书本的学习,团队成员们真切看到了抱龙村的模样,这里的民宿不仅是身心栖居的空间,更是乡村振兴的支点——它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更探索出一条“民宿+农业+文化”的产村融合新路径。(通讯员 吴聪 陈思语 熊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