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助力古村焕新!湖南大学西递砼行实践队解码西递的水与古建智慧

青砖黛瓦间藏着千年智慧,潺潺溪水中流淌着民生温度。8月27日至29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递砼行实践队” 走进黟县西递古村,这支由建筑环境、给排水、智能建造…

青砖黛瓦间藏着千年智慧,潺潺溪水中流淌着民生温度。8月27日至29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递砼行实践队” 走进黟县西递古村,这支由建筑环境、给排水、智能建造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以 “砼心护遗西递行,水筑相生助振兴” 为目标,通过实地走访测量、深度访谈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展开调研实践,用青春脚步丈量古村发展密码,用专业知识记录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故事,圆满完成此次 “三下乡” 任务,实现文化传承、乡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多重目标。

实践队进行任务的安排分工

解码 “水密码”:老村落的给排水革新

排水系统藏着古村的巧思。实践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穿梭古巷,在青石板路上反复勘探,摸清 “明渠 + 暗渠” 的排水脉络:依托三条小溪、青石路面,三条小溪分散排水,暴雨时雨水顺着石板缝隙流入明渠,明渠因易恢复的特性,在后续施工中常被优先考虑;暗渠藏于街道之下,虽因缺乏管网走向图给施工带来挑战,但村民与工匠始终小心翼翼避开,平衡古建保护与排水需求。

 

明渠 暗渠

守护 “古建魂”:修旧如旧里的传承与创新

晨光初绽时,西递的青石板路唤醒千年记忆,实践队将古村作为 “天然实验室”,解锁徽派建筑里的专业密码。走进西递青云轩,团队被一口水井吸引 —— 这是村民口中的 “土空调”。“冬天井水约 10℃,夏天冰凉,以前靠它调节室温。” 讲解员演示着,打开井边阀门,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而天井不仅是文化象征,更是天然通风系统,能获得充足光照,还能辅助调节室内环境,这些从讲解中逐步解锁的巧思,令学建筑环境专业的实践队成员眼前一亮,知识不再是空洞的文字。

实践队员亲身感受“土空调”

现如今,数字技术正为古建保护注入新活力。实践队通过采访西递村支书,知晓古村发展计划:村内 100 余栋国宝建筑已交由第三方开展数字建模保存,未来还计划考虑持续发展,推进给排水、建筑环境领域的物理建模,让古建智慧以更鲜活的方式 “活” 下去。

实践队与村书记进行采访

青春践初心:调研成果里的成长与担当

夜幕降临时,实践队走进村民家中,听世代居住于此的 “老西递” 讲述民居背后的门道。传统水井、蓄水池搭配排水暗渠,形成应对旱涝的灵活给排水网络,这些流传多年的生活智慧,与建环、给水专业知识相互印证,让同学们深刻意识到: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 “绿色建筑经验”,专业人在保护传承中,还能探索更多实践路径。

实践队听取当地村民讲述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乡村发展不是‘纸上谈兵’,要蹲下来听村民需求,沉下心解实际难题。” 实践队成员在总结中写道。目前,他们已整理出西递给排水系统优化建议、古建数字化保护方案等成果,希望能为古村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这场西递行,不是一次简单的 “三下乡”,而是建环、给水、智建专业学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起点,不仅解码了西递的水与古建智慧,更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绽放出耀眼光芒,为西递 “活态” 文化遗产生命力注入新动能。

供稿人:湖南大学土木学院王一鸣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926-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