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长治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鼓韵薪火社乡村振兴促进团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走进汉薛镇南景村,通过口述史访谈的创新方式,为当地万荣花鼓的历史资料进行有效补充,以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口述访谈:一双手击响千年鼓韵
活动当日,鼓韵薪火社团队成员以访谈者与学徒的双重身份,走近万荣花鼓省级传承人王梦朝家中,面对省级传承人,团队成员迅速沉浸其中,化身非遗文化的倾听者和记录者,专注聆听传承人讲述花鼓技艺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精髓,传承人现场展示并教学了其特有的独特绝技——“手花”,只见鼓槌飞速转动,手腕翻飞间击打出复杂而清晰的节奏。团队成员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全新体验,沉浸感受了万荣花鼓如何在一双手上焕发绚丽的生命力。
图 1 访谈省级传承人王梦朝老师
筹备期间,团队成员在牛翠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访谈提纲,反复模拟问题环节。从初次见面的敬畏生疏到深入交流后的流畅对话,他们以真诚之心打破与传承人之间的隔阂,让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笔”与“镜头”重焕生机。这场跨代际的对话,不仅是艺术的观摩,更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乡土与青年的文化桥梁。
成员成长:双向奔赴中的文化觉醒
对团队成员而言,这次访谈与学习是一场震撼心灵的双向滋养。前期准备时的忐忑不安与面对面向学时的如沐春风交织,传承人慈祥而坚韧的目光驱散了他们的紧张与陌生。团队成员陈雪瑞感叹道:“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深度与温度——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用青年视角重新发现乡土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的过程。”
未来规划:多元角色传承文化根脉
此次访谈是团队深入乡土、触摸根脉的文化启蒙。未来,鼓韵薪火社的成员将以更谦逊而创新的姿态拓展文化实践路径,化身“非遗播客”“民俗记录者”“文化推广人”等多重角色,持续释放青年群体的文化创新潜能。团队计划通过建立非遗档案、开发文创产品、组织传习工作坊等方式,推动民间艺术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让万荣花鼓从历史回响真正走向可感知、可传习、可创造的活态未来。
图 2 团队成员学习传承人的独特技艺
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长治医学院学子以传承为笔、以鼓点为声,在守护文化根脉、赋能乡土自信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这场青春与古韵的相遇,不仅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更让文化振兴成为青年群体可贡献、可引领的广阔舞台。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汇入这股文化传承的浪潮,共绘乡村美好未来!(文稿:杨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