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乡音·鼓韵·心声:鼓韵薪火社万荣花鼓非遗传习暨暖心服务纪实

乡音·鼓韵·心声:鼓韵薪火社万荣花鼓非遗传习暨暖心服务纪实从庄严肃穆的文化馆展厅到人头攒动的飞云社区广场,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课堂到非遗传承人的静谧院落,从…

乡音·鼓韵·心声:鼓韵薪火社万荣花鼓非遗传习暨暖心服务纪实

从庄严肃穆的文化馆展厅到人头攒动的飞云社区广场,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课堂到非遗传承人的静谧院落,从字正腔圆的“推普”现场到银发长者敞开心扉的温馨小屋——这个盛夏,一群怀揣热忱的青年学子深入乡土,扎根实践,用热忱守护文化根脉,用行动传递时代温度。他们中,有在万荣花鼓韵律中探寻非遗奥秘的“文化使者”,有在社区街巷奔走宣讲、普及知识的“青春喇叭”,有在校园课堂点燃文化好奇的“启蒙老师”,有在老人身旁细心倾听、测量心灵温度的“知心伙伴”,更有在传承人身边记录匠心、苦练技艺的“花鼓学徒”…… 当青春的脚步与古老的鼓点同频共振,激荡出的不仅是实践的深度回响,更是非遗在新时代乡土沃土上焕发新生的动人篇章。

赤鼓金声聆古韵, 青衿笃志溯真源

7月9日,长治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鼓韵薪火社”乡村振兴促进团抵达万荣县文化馆,开展万荣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学习活动。在馆长畅晓红的专业引导下,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考察。

团队成员系统参观非遗展厅。通过观摩历史实物、详实图文展板,全面梳理了万荣花鼓的起源发展脉络、核心艺术特征及其在地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内容为成员们构建了关于万荣花鼓历史与艺术的认知框架。

畅晓红馆长围绕万荣花鼓的表演技艺、独特艺术价值及当前传承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了专题讲解。“鼓韵薪火社”成员在文化馆学习期间,同步开展资料的系统化整理工作。此项工作为后续深入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数字化档案基础,更以现代技术手段为这项古老非遗的永久传承筑牢了坚实的数字根基。

此次文化馆的实地考察与学习,使团队成员对万荣花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较为系统、立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宣传推广与实践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并进一步激发了守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素册传知惠邻里,青衿授业润桃李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以精准知识传递为核心,深入飞云社区及当地学校系统实施万荣花鼓非遗宣传。活动摒弃表演形式,专注于文化读本定向派发与定制化课堂宣讲,通过扎实内容输出与深度互动沟通,切实提升基层群众与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知基础。

在飞云社区,团队于广场等地发放宣传册。成员统一着装,面向中老年居民、大学生等群体,发放自主编印的《万荣花鼓宣传册》。发放全程辅以伴随式讲解,成员主动阐释手册要点,解答文化疑问,并引导关注非遗保护意义。同步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00余份,为传承传播以万荣花鼓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数据支撑。

于校园场域,团队实施学段适配型宣讲方案。依据中小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脉络图、鼓具等课件,系统讲解万荣花鼓的文化内涵、发展历程及阐释花鼓作为乡土文脉与民族智慧载体的深层意义。并通过线下发放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方式的问卷。

“青年一代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的含义,了解万荣花鼓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万荣花鼓的传承传播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丹心映照探遗韵, 热忱倾注传鼓魂

7月10日到7月14日,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访谈万荣花鼓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传承人,并开展沉浸式技艺学习,探索传统非遗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启仁老师、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梦朝老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田淑梅老师、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晓冰老师、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晓娜老师。从基本鼓点的打法到花鼓技艺的学习,从传统的演奏技巧到同学们积极进行创新,展现出长医学子在非遗传习过程中也始终牢记老校长留下的“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宝贵精神。

赤绦翻飞习翼艺,青衿问道合荣音。7月29日,团队负责人前往翼城县,与翼城花鼓传承人孟老师进行交流。“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既要坚守传统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团队负责人表示。据悉,此次活动共形成访谈记录8万余字,收集影像资料5小时,创作万荣花鼓主题文创作品1件,为万荣花鼓的活态传承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万荣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医学院校学生参与非遗保护,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值得推广。”目前,团队已与当地传承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持续推进万荣花鼓的保护与创新工作。

橙阳推普暖乡音, 皓首倾听诉晚情

7月15日至18日,我院"鼓韵薪火社"团队深入万荣县杨庄村,同步开展"语言筑桥"与"心灵陪伴"双线服务。

普通话推广小组手持《乡村实用普通话手册》,在村委开设"方言翻译小站"。通过"就医问诊""视频通话"等情景演练,帮助23位老人掌握日常用语。心理健康调研组携月白色问卷走访院落,创新采用"口述史访谈+绘画表达"形式收集数据。在村委会里,老人们用彩笔描绘"心情天气图",讲述子女离家后的生活变化。调研员发现,多数老人将"晴天"标注在子女视频来电的日期旁。65岁的独居老人王伯指着画中雨伞说:"电话像把伞,能挡雨却不保暖。"团队据此制作"亲情温度计"反馈卡,帮助子女更直观了解父母情感需求。

暮色中,推普手册与调研资料在石阶上相映成趣,恰如晚霞与初月的邂逅。正如带队教师总结:"我们既要当语言的火种,也要做心灵的耳朵——让沟通没有障碍,让牵挂更有温度。"

鼓点未歇,薪火长燃。这个盛夏,"鼓韵薪火社"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在文化馆解码千年鼓韵,于社区校园播撒文化火种,与传承人对话守正创新之道。每一步足迹都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正如省级传承人所言:“用你们的智慧点亮非遗,让万荣花鼓绽放时代光彩!”我们坚信,在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稿:杨亚坤 图片:李浩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76-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