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产学研协同发力:安农学子用“基因芯片”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前选种靠看体型、凭经验,现在用‘皖芯’芯片,一头猪的优良基因一眼就能读出来!” 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养殖户指着刚出栏的霍寿黑猪笑开了花。这一变…

“以前选种靠看体型、凭经验,现在用‘皖芯’芯片,一头猪的优良基因一眼就能读出来!” 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养殖户指着刚出栏的霍寿黑猪笑开了花。这一变化背后,是安徽农业大学“皖芯”团队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写下的乡村振兴答卷——他们研发的猪基因芯片,正让地方猪从养不好、卖不贵变为品种优、效益高。

产学研三连跳:让实验室技术扎根乡土

“单打独斗做不出好技术,必须让高校、企业、养殖场握指成拳。”安徽农业大学郑先瑞副教授介绍,团队创新“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养殖场验证”模式:高校负责核心算法与芯片设计,企业提供靶向测序技术支持,养殖场则提供真实育种场景。

2022年,团队在安徽徽名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中试,用“皖芯1号”对200头皖岳黑猪进行基因分型,筛选出的优良种猪后代日增重提升13.7%,饲料成本降低146元/头。公司负责人郭星说:“数据不会说谎,现在周边5个合作社都主动找上门合作。”

这种协同模式下,芯片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仅用18个月,较行业平均周期缩短一半。目前,团队已与10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建立“芯片检测—数据反馈—精准育种”的研发体系。

破解保种难:让地方猪种活下来并且强起来

“地方猪是活化石,但保种成本高、育种慢,很多养殖户不愿意养。”团队主要成员刘蓓蓓调研发现,安徽地方猪存栏量曾年均下降15%。为此,团队在芯片设计中融入“智能保种”的理念,具体来说,团队通过动态监测近交系数,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让保种场既能守住基因多样性,又能培育出“长得快、肉质好”的新品种。

在安庆六白猪保种场,应用“皖芯1号”后,保种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而培育的新品系出栏周期缩短1.5个月,每头增收300元。保种场负责人程其发说:“现在不仅保种场活下来了,还带动30多户农户加入养殖,户均年增收2万元。”

青春扎根乡土:用脚步丈量育种之路

“芯片上的每个位点,都藏着养殖场的故事。”团队负责人史丽莎翻出厚厚的调研笔记,上面记录着2021年以来的127次实地走访:在岳西县,她们跟着养殖户凌晨喂猪,记录猪群生长数据;在实验室,通宵优化算法,让芯片检测效率再提升10%;在生产线和工人一起调试设备,确保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畅通。

如今,团队研发的芯片已助力“皖岳黑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技术入选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推荐方案。“乡村振兴需要硬核技术,更需要年轻人沉下去。” 史丽莎说,团队正在编写《地方猪育种芯片应用手册》,计划培训百余名基层技术员,让“皖系芯片”成为更多养殖户的“致富利器”。

从实验室的基因序列到养殖场的肥猪满圈,这群安农学子用科技力量证明:青春力量,既能攀登学术高峰,也能扎根乡土,让中国芯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硕果。(作者:赵子涵,审核:史丽莎)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14-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