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暑气蒸腾着江淮大地,安徽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7名志愿者组成的“青衿振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美食文化的探寻热忱,以舌尖为尺、以乡情为引,踏上了跨越千里的牛肉汤品鉴之旅。7月15日-7月28日,他们深入各自的家乡——四川资阳、山东济南、浙江温州、安徽阜阳以及淮南本地,聚焦当地特色牛肉汤,并与淮南牛肉汤进行细致对比,旨在通过一碗碗鲜香浓郁的汤羹,领略淮南独特的饮食风貌,进而体悟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志愿者们通过实地品尝、店主访谈、制作观察、食客交流等多元方式,绘制出一幅生动的中华地方美食对比图鉴。
川蜀热辣,资阳汤韵显豪情。在四川资阳,志愿者走进当地知名的牛肉汤馆。甫一进门,浓烈辛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与淮南汤的醇厚酱香形成鲜明对比。资阳牛肉汤以“麻、辣、鲜、香”见长,汤底通常由牛骨、多种辣椒(如二荆条、朝天椒)、花椒及数十种香料长时间熬煮,呈现出热烈的红油色泽。志愿者观察到,当地食客偏爱在汤中加入大量新鲜小米辣碎和花椒粉,配以爽脆的豆芽、粉丝,一碗下肚,酣畅淋漓,尽显川人的豪爽与对麻辣风味的极致追求。这与淮南牛肉汤注重汤头本味鲜香、香料使用相对克制的风格迥异,志愿者深刻体会到地域气候与饮食习惯对美食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川味的奔放热辣令人印象深刻。
图为四川的一家牛肉汤
泉城清雅,济南汤品见真章。山东济南的寻味之旅则呈现出另一番风味。志愿者探访了老城区一家传承数代的牛肉汤老店。济南牛肉汤最显著的特点是“清”与“鲜”。汤底选用优质牛骨、牛肉,配以生姜、白芷等少量去腥增香的辅料,经过长时间小火慢炖,滤净杂质,汤色清澈透亮如琥珀,最大程度保留了牛肉的原汁原味。品尝时,通常只加少许盐、香菜提味,入口清鲜甘醇,回味悠长。配食多为薄脆的杠子头火烧或油旋,讲究的是汤与主食的纯粹搭配。志愿者对比发现,淮南牛肉汤汤色偏深(多用酱油或豆酱调色),香料味更复合,而济南派则追求汤本质的清鲜,体现了鲁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注重食材本味的烹饪哲学,这份清雅隽永令志愿者感受到北方饮食文化中的含蓄与底蕴。
图为济南的一家牛肉汤
瓯越融汇,温州汤味有巧思。浙江温州的牛肉汤则展现了沿海地区善于融合创新的特点。志愿者走访的店铺,其牛肉汤在保留传统鲜香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地海鲜元素或药膳理念。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熬汤时加入少量干贝、虾皮提鲜,使汤底在牛肉的醇厚之外,增添了一丝海洋的咸鲜。另一种则偏向药膳风,汤中会加入枸杞、红枣、当归等温和滋补的药材,口味更显甘甜平和,更符合当地注重养生的饮食习惯。配菜也常出现温州特色的红薯粉、小青菜等。志愿者品尝后认为,这相较于淮南牛肉汤更“专一”的肉骨香与复合香料味,温州版本体现了更强的融合性与功能性,反映出浙商文化中兼容并蓄、务实求变的特质。
皖北醇厚,阜阳汤香蕴古风。在安徽阜阳,志愿者感受到的是与淮南同属皖北、却又有微妙差异的家乡味道。阜阳牛肉汤同样以汤浓味厚著称,但在香料运用上略有不同。阜阳汤可能更突出花椒、小茴香的香气,部分老店在熬制时还会加入本地特有的香料或沿用一些古法配方,使得汤味在醇厚中带有一丝更鲜明的辛香回味。粉丝和千张是标配,分量往往很足,体现了皖北人的实在。志愿者通过与淮南汤的细致对比(如香料配比、汤色浓度、配菜种类),发现虽然两地汤品同根同源,皆以浓香见长,但细微之处的差别恰恰是不同地域长期形成的独特味觉记忆和民间智慧,这份醇厚中的差异,加深了志愿者对皖北饮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淮南本味,汤都匠心传非遗。作为此次寻味的核心参照,志愿者在淮南本地进行了深度调研。他们探访了数家知名老店及传承人,亲历了从选料(讲究本地黄牛肉)、处理、熬制(大锅、老汤、特定香料配方)到配料(粉丝、豆饼、千张、香菜、辣椒油)的全过程。志愿者深刻体会到,淮南牛肉汤的魅力在于其“一汤千味”——汤底的醇厚鲜香是灵魂,数十种香料的巧妙配比融合成独特复合香气,久熬形成的胶质赋予汤体粘稠挂唇的口感,而最后泼上的那一勺用牛油精心炼制的辣椒油,则是画龙点睛之笔,瞬间激发出所有香气。它不仅是饱腹的美食,更是承载着地方历史、凝聚着匠人精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符号。这份穿越时光的本真之味,是游子乡愁的寄托,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味觉名片。
图为另一名同学在淮南进行调研
汤里乾坤,文化寻根悟传承。实践尾声,志愿者们齐聚淮南,带着从五湖四海采集的味觉记忆与调研成果,举办了一场小型的“中华牛肉汤文化品鉴分享会”。他们将各地牛肉汤的特色、选材、工艺、口味、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展示。通过一碗碗风格迥异却同样美味的牛肉汤,志愿者们深刻领悟到:美食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淮南牛肉汤的独特工艺与风味,根植于淮河流域的地理物产、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其“熬”的功夫,象征着淮南人坚韧务实的品格;其“融”的智慧,体现在对多种香料的和谐运用;其“鲜”的追求,反映了对食材本味的尊重。这份舌尖上的文化之旅,让志愿者们不仅品鉴了美味,更读懂了食物背后所承载的乡土情怀与匠心传承。
图为深入后厨进行调查,与老板讨论食物。
以汤为媒,以味载道。安徽理工大学“寻味淮南”实践队立足家乡,放眼四方,通过深入市井街巷,品味南北汤韵,不仅完成了一次生动的中华地方美食文化调研,更与淮南本地餐饮协会初步建立了大学生美食文化研习基地的合作意向。团队计划在暑期整理出版《“一碗汤里的中国”——五地牛肉汤风味与文化对比图志》,并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行走的汤匙”线上专栏,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系统介绍各地牛肉汤特色及其文化故事,既展现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更聚焦弘扬淮南作为“中国牛肉汤之乡”的非遗魅力。同时,团队将探索“美食+文化+旅游”的融合推广模式,为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此图为实践团队在淮南本地进行调研
在实践中,团队双线并进,一方面通过严谨的田野调查和感官品评,科学记录与分析不同地域牛肉汤的风味特征、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建立起初步的味觉档案;另一方面以美食为切入点,深入访谈店主、匠人、老食客,收集民间故事与历史记忆,理解食物与地域、人群的情感联结。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团队共收集有效问卷200余份,访谈记录50余份,系统梳理了牛肉汤在各地的演变历程、社会功能及当代价值,形成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研究价值的调研报告,为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提供新视角。
(通讯员:许依诺、汪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