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科技赋能智慧体育: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构建“AI+体育”教育新生态

2025年4月,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AI运动吧”前排队体验立定跳远。落地瞬间,大屏幕上即时显示出起跳角度、摆臂幅度、跳跃距离等数据,还同步…

2025年4月,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AI运动吧”前排队体验立定跳远。落地瞬间,大屏幕上即时显示出起跳角度、摆臂幅度、跳跃距离等数据,还同步生成动作分析报告。一旁的“阳光跑”数据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班学生的累计跑量和配速排名,不少学生围在屏前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这是该校推进智慧体育建设的日常场景,也是北京市落实“体育八条”、探索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战略呼应:从政策落地到校园场景的创新衔接

作为北京市“AI应用十大场景”的重要落地单位,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的智慧体育建设,首先体现出对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的精准呼应。副校长王亚林在采访中表示,学校将AI智慧体育纳入校园场景建设,既是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北京市教委“体育八条”的关键举措。

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副校长 王亚林

“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秉承了北京一零一中学的体育传统,对学生的体质一直非常的重视,在北京“体育八条”实施之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数据监控难、个性化指导不足、学生参与度分层等问题,而AI技术的介入恰好能破解这些瓶颈。”王亚林指出,学校引入的“AI阳光跑”系统和“AI运动吧”设备,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覆盖“运动监测——数据分析——反馈激励”的全链条智慧体育生态。例如,阳光跑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学生的跑量、配速等数据,不仅解决了“谁跑了、跑多少、怎么跑”的管理难题,更通过可视化的大屏排名和月度奖励机制,将抽象的体育锻炼转化为可量化、可竞争、可互动的趣味化体验。另外,“我们学校有教工跑团有学生跑团,以前的教工跑团都是在自己手机上打卡。现在有了“AI阳光跑”系统以后,我们老师的跑量和学生的跑量在同一个大屏上显示。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促进了学生的锻炼热情也促进老师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学生“AI阳光跑”

这种战略衔接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学校不再将体育视为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融入“健康第一”的育人目标,借助科技力量构建“数据驱动的体育教育新范式”。正如王亚林副校长所说:“当AI技术与体育教育结合,我们不仅在提升学生体质,更在培养适应未来的科技素养与运动精神,这正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破局传统:AI如何重构体育教育的“教”与“学”

在落实“体育八条”的过程中,AI技术带来的变革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体育组组长李喜洋表示:“学校安装了这套“AI阳光跑”系统以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们练习的积极性确实提高了。比如我们的体育课按常规来说,做完准备活动以后是要跑一到两圈的。现在孩子们要求主动加圈儿,他的动力来源什么呢?我问学生,他们回答说,‘老师,我们想争第一’“AI阳光跑”系统把孩子们的头像传上去以后,运动信息实时滚动,每天每个时刻,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前几名都会来回的滚动,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自觉运动的一个自驱力。”

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体育组组长李喜洋

这套系统对体育老师的教学也有切实的帮助,李喜洋主任阐述了AI运动数据分析平台对个性化教学的革新作用:“过去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更多依赖经验和宏观数据,很难精准匹配每个学生的体能差异。现在系统能自动生成学生的运动能力画像,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不足,进而加强改进,这种不断看到不足、不断练习改进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的练习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让技术动作更加科学有效。”

初三同学吴萌

这种精准化指导在中考体育备考中成效显著。初三同学吴萌学分享了自己的变化:“以前立定跳远总是不及格,AI运动吧告诉我起跳角度偏差10°,摆臂力量不足。按照系统建议训练两周后,成绩提升了10厘米。”数据显示,自3月中旬系统启用以来,该校学生平均日跑量提升12%,练习人次更是提高了30%以上。

学生在AI运动吧前跳远

更重要的是,AI技术重塑了“教”与“学”的关系。李喜洋老师坦言:“现在我们会花更多时间解读系统生成的学情报告,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发现某班学生长跑参与度低,我们就组织‘师生接力赛’,将教师的跑量同步显示在大屏上,用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热情。某班学生爆发力差,我们就在课上多设计发展爆发力的素质练习”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让体育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生态构建:从单一应用到全链条教育生态的进阶

当AI技术从单一设备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北京一零一中学大兴分校正谋划更宏大的“AI+体育”教育生态。王亚林透露,学校已制定一系列计划:第一步实现体育教学全场景数字化,目前阳光跑系统和运动吧设备已覆盖跑步、跳跃、跳绳等主要体能项目,接下来还会在教学楼安装AI智能数字化运动健身屏,丰富课间15分钟运动内容;第二步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向家长开放学生运动数据端口,家校一体推动学生的健身活动和健康意识,

第三步推出阳光健身个人及班级评比活动,全面推动全校师生的健身意识,提高师生健康水平。

高二1班赵伟丞

这种生态构建的核心,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AI系统的科学数据收集和分析与学校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将个体竞争转化为集体荣誉,培育学生的“运动家精神”。高二1班赵伟丞同学说:“有了“AI阳光跑”系统以后,我的体育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我们每天早上晨跑任务是五圈,但是可能会有小偷懒跑个三圈四圈。但是自从有了这个智能系统以后老师可以实时监督我们的运动数据,我们的运动数据也可以实时显示到大屏上面,这就可以把我们的运动给量化,让我们更加自律,同时对自己的体育运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哪里不好,知道要多跑,知道要怎么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我们的体育运动水平。现在我们班每天都会讨论如何提升团队跑量,周末还约着去公园‘打卡’,运动不再是任务,而是我们的社交语言。”
 

学生视角: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内生转变

在采访中,学生们的反馈印证了智慧体育带来的行为与认知双重转变。初一学生董一辰、高彤王子、白祖睿坦言:“以前跑步总想着偷懒,现在看到大屏上的跑量排名,就不想落到别人后面,得空就想跑两圈。上周我们三个跑量排名全校前三,这种成就感比打游戏可强太多了。”这种变化源于AI系统构建的“即时反馈—正向激励—自主参与”闭环:学生能实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比如长跑配速、跳远成绩趋势,这种可视化的成长让抽象的“健康”变得具体可感。

初一学生董一辰

初一学生白祖睿

初一学生 高彤王子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运动认知层面。初三的周鹏飞同学指着运动吧的动作分析图说:“原来我总以为跳不远是腿力不够,系统告诉我是摆臂时机不对。现在我学会了分析自己的运动数据,就像解数学题一样找规律。”这种“数据思维”的培养,正是科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学会用数据评估身体状态、制定训练计划,他们正在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自我管理能力。

初三同学周鹏飞

此外,AI技术还打破了传统体育的时空限制。“以前只有体育课能练跳远,现在中午吃完饭也能来运动吧自测,系统还会记录每次的进步。”初三学生高子涵、潘婧涵的话,道出了智慧体育的另一大优势——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数据显示,该校课后一小时运动人数较之前增长200%,越来越多学生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形成“随时可练、随处能练”的健康习惯。


三学生高子涵

三学生潘婧涵

未来展望:当“AI+体育”遇见教育现代化

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的实践,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在科技赋能下的探索方向。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推进,“AI+体育”的价值早已超越体能提升本身,而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路径。在这里,技术不仅解决了“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更回答了“如何让运动更有意义”的命题——它让体育教育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既关注个体差异又培育集体精神,既提升身体素质又塑造科技素养。

学生在AI运动吧前运动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如何平衡数据监控与学生隐私保护,如何避免技术依赖导致的真人教师角色弱化,如何让智慧体育设备覆盖更多体质薄弱学生等。但正如王亚林所说:“教育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守住‘以生为本’的初心。当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我们就能构建更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态。”

学生“AI阳光跑”现场

在“健康中国”与“教育强国”的双重战略背景下,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的尝试,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这里发生的变化,不仅是操场上多了几台智能设备,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育人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当AI技术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生体质的提升,更是教育现代化征程中,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动人图景。或许,这正是“AI+体育”的终极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在数据中成长,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4975-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